風乍起,吹皺一池秋水。
近日,兩則關于“住鄭東還是住鄭西”的微博在坊間持續升溫,引發廣泛的熱議和討論,加之同城媒體的集體關注,給原本日漸轉涼的鄭州平添了幾多溫度。
本周二,本報編發長篇記者署名文章:《鄭東鄭西比翼飛 鄭州明天更美好》,通過專家學者、業界人士和市民代表的觀點綜述,從鄭東、鄭西兩個城區近十年的遷延和城市發展規劃、房地產開發建設方面進行觀照和思辯,各方觀點在碰撞中達成融合:商務向東,生活向西,鄭東是鄭州乃至中部的商務、金融和會展中心,也是熱戀都市繁華、追逐國際化潮流生活人們置業的首選;鄭西獨具的山水、人文、健康資源,最宜建設田園城市,理當成為追求健康、生態、環保、田園生活人群的宜居之所。
應該看到,一個區域的發展方向發展前景,除了政策的助推,還要憑藉各種資源的整合。相比于鄭東,鄭西先天坐擁的自然資源(山水資源)、人文資源、政務資源、產業資源、健康資源和后發的交通資源,決定了惟有鄭西,方能建設田園城市,方能滿足都市人沖出城市鋼筋水泥叢林、告別車水馬龍、擁擠喧囂的“城市病”,追求健康、生態、環保、低碳、鮮氧的宜居生活需求,方能順應組團化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和郊區化居住趨勢,方能過上車爾尼雪夫斯基對美好生活所下的定義——“美是應當如此的生活”。
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
“鄭州明日住哪里:鄭州OR鄭西”系列報道之“資源篇(一)”
山水資源:彩虹與鷺鳥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
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”,這是老子《道德經》中的“古訓”。
“智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“觀山則情滿于山,觀海則情溢于海。”古代的騷人墨客講求縱情山水,現代都市人則將真山活水、依山傍水視為人居的終極理想。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意境讓人情不能己;“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”,喚醒了我們心中塵封已久的對童年生活的美妙記憶,定格著我們心靈深處永不褪色的田園牧歌畫卷。
當城市化進程加速、城市化率攀升,我們生活的城市一天天在長高、一天天在變大,匍匐、蟄居在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的人們,不無痛苦地發現,與城市發展如影隨形的,則是由于城市人口急劇膨脹、汽車激增而導致的交通擁堵、空氣污染、教育、醫療資源短缺、上學就醫難乎其難等“城市病”。這些愈演愈烈、有增無減的“城市病”,不僅制約著都市人的生活質量,影響著都市人的幸福指數,甚至危及都市人的心理健康,滋生諸多心理疾患。
水是生命的本原,有水就有靈性。鄭州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,而親水而居、濱水生活又是現代人居的終極理想,全國人均海岸線不足1厘米。試問一下,鄭州人均河岸線或湖岸線幾何?雖然無人能夠作答,但是肯定少到以厘米計。
在極端缺水、干涸的心田亟待滋潤、灌溉的鄭州,我們到哪里去找尋青蔥的山、明澈的水?我們到哪里去找尋泊心的水岸、寄情的山川?我們踏破鐵鞋當我們的視線定格在東區,這里如今只見高樓摩天、人如潮涌,不見逶迤的山,何談藏風聚氣?
其實,鄭州并不缺乏“活水”,也不匱乏“真山”,如同世上原本不缺乏美,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一樣。當你從鄭東CBD驅車,沿中州大道駛入北三環,轉入西三環,再轉入中原西路,西行兩公里左右,向南駛進充滿鄉間野趣、路兩邊花香滿徑的雙向四車道的新田大道,僅只十五分鐘左右的車程,你會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,驚異于眼前那一片浩渺的湖水,原來有著水域面積近千畝的洞林湖像銀河落入凡間,靜臥在這一方“世外桃園”。面對著波光瀲滟、碧波蕩漾的湖水,你會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,心情為之蕩漾,恨不能縱身一躍,投入到這一片蔚藍。
原省新聞出版局報刊處處長、中州報刊社社長孫法智先生,退休后精心研究房地產風水學,足跡踏遍鄭州阡陌田野。這位長期工作、生活在東區的老鄭州人,說起鄭州的山水資源和理想人居環境,他明確表示:“愛水之心,人皆有之。若能在洞林湖畔安家,也算是我本人第二人生的第二居所,當然是養老和度假的終極之所。”他介紹說,洞林湖又叫寺河水庫,得名于與其毗鄰的洞林寺。洞林湖上游為賈峪河,系淮河流域賈魯河支流,1000余畝的湖面波光粼粼、水平如鏡,形似龍馬、昂首闊步,從風水學角度來看,雖然地處西區,仍然算得上是上風上水。從地理學來看,大面積的生態濕地以及茂密的樹木覆蓋,構成了天然的大自然氧吧,是不可多得的宜居環境。還有,洞林湖的水質清澈,是鄭州市飲用水的后備水源之一。根據鄭州市都市區發展的遠景規劃,2015年鄭州城市水域面積超過4.5%,結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,政府將適時引黃河水到洞林湖上游,以增加其水源和水域面積,這對該區域的整體開發建設可謂上善之善。伴隨著宜居健康城的建設,未來的鄭西,將會形成“彩虹與鷺鳥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的真正的水域靚城。
鄭西洞林湖區域不僅水波蕩漾,而且遍布淺山丘陵,山丘連綿,有著極為典型的豫西地貌和獨特的中原景觀。有著我省政策決策“智囊”之稱的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是堅定的“鄭西派”,他曾在多個場合大聲疾呼:“惟有鄭西,方可建設田園城市”。在他看來,鄭州西部主要是淺山丘陵、荒溝、荒坡居多,對它們稍加平整,建城市、建商店,建學校、建醫院最適合不過,甚至比平地還因地制宜,這樣的地質地貌高低不平,錯落有致,建設田園城市,簡直是天賜之地�,F在我們要建設中原經濟區、鄭州都市區,要走不犧牲農業和糧食、生態和環境的路子,要節約耕地,節約平原,保持我們的耕地紅線,更應該充分認識到鄭西的區域價值、鄭西的城市價值、鄭西的發展價值。
鄭西所具有的這些優勢正可謂是得天獨厚,無可比擬。正因為此,劉道興先強烈建議:“鄭州西區的發展一定要定位于建設宜居城市,建設田園城市,一定要高度重視鄭州,特別是大西南方向千山丘陵、荒溝、荒坡的資源價值。這才是鄭州今后幾十年、幾百年應該著力發展的空間所在。新田置業歷經六年、不惜重金投入開發建設的洞林湖·新田城,可謂適逢其地,順乎其勢。”
人文資源:晴天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
在鄭州人的心目中,傳統的鄭西是以京廣鐵路畫界,鐵路以西,謂之為鄭西,不僅涵蓋中原區、二七區部分區域,也包括鄭州所轄的滎陽、上街、鞏義、新密和登封。相比于鄭東,從建國以來至2001年城市東擴、鄭東新區建設啟幕,鄭西一直是鄭州市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教育、醫療的中心,不僅市級政府機關密布,名校云集,鄭大、老糧院、老紡院等高校坐落其間,鄭州一中、鄭州外國語中學等名校固守西區,而且工廠云集,工業基礎雄厚,難怪當時鄭州東城姑娘“孔雀西南飛”,以嫁到西區為榮,鄭州人更以在西區上班為傲。不僅如此,因為市政府設在西區,該區域市政配套完善,道路平整、通達,綠樹成陰,環境優美,一個基本的事實是,由于鄭州西高東低,每逢雨天,鄭州西區道路極少積水,凡此種種,鄭州西區遂有“城市西貴”之名。
然而貴則貴矣,自從城市的決策者大刀闊斧建設鄭東新區以來,萬千寵愛匯集于東區,鄭西一度美人遲暮日漸落寞,成了城市發展的“塌陷之地”�,F如今,隨著城市東西兩翼均衡發展的城市發展方向的提出和實施,鄭西借勢強力崛起,鄭西豐富的人文資源重見天日,閃現熠熠光彩,輝耀鄭西,舞動中原。
鄭西的洞林湖區域堪稱“洞天福地,林秀水清”。與洞林湖毗鄰的洞林寺地處“九龍聚首”之所,始建于東漢末年,曾與“少林、竹林”并稱“天中三林”,又和少林寺、相國寺、白馬寺齊名,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內弟無緣真公曾在此修行并圓寂于此,現其圓寂塔被列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洞林寺原有“三寶”,一是原寺后山洞中供奉的“南天日光菩薩——白玉佛”,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傳旨雕就;二是“洞林晚鐘”,是明代周王府命寺內住持于景泰年間鑄造;三是焚金爐,造于明嘉靖年間。洞林晚鐘曾每天響震四方,焚金爐的香氣沁人心脾。明代曾有人寫詩贊曰:“晚鐘滎陽古洞林,漢唐宋元立石存。爐蒸寶乳功勞大,千斤鐵鼎難度成”,足見焚金爐之大。目前焚金爐藏在鄭州市,玉佛在滎陽市博物館,大鐘卻在1958年的大煉鋼鐵中毀于一旦,讓人痛惜。如今洞林寺屬于少林寺的下院,少林寺計劃在洞林寺舊址上重新修建一個大型的佛學院,重建之后白玉佛和焚金爐都將物歸原主。整體來看,洞林寺三面環山,門前屋后便是村落,在這里既能感知安靜寧謐,又不離人間世界。千年古剎今興盛,香煙繚繞聽禪音,“一樹一菩提,一寺一世界”,此地是禮佛修心、靜思人生的不二選擇。
洞林湖區域不僅名寺聳立,而且文化底蘊濃厚。在清咸豐六年(公元1856年)即建有洞陽書院,1915年-1925年間更名為“洞陽高等學堂”和“洞陽私立小學”,民國二十二年,更名為“洞陽學校”。洞陽書院雖然建立較晚、存世較短,但是因為新田城正在構建全學齡優質名校教育體系,國內外名校將在這里安營扎寨,相信不遠的將來,洞林湖區域的書香將會更加馥郁。